媒體
公司動態
2019年11月11日

《中國金融》雜誌刊登王天義總裁署名文章


大運河杭州段      圖/攝圖網



【編者按】 10月16日,光大國際總裁王天義教授應約在《中國金融》雜誌2019年第20期發表了題為《大運河的人文與綠色情懷》文章,分析了中國大運河從繁榮走向衰落的歷史過程,針對大運河的現狀,提出要聚焦大運河生態文明建設,避開“九龍治水”的窘境,將“一河三帶、五措並舉”作為新時期大運河管護建設的方向,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管護目標。



★《大運河的人文與綠色情懷》原文欣賞

大運河的人文與綠色情懷

夕陽大運河      圖/攝圖網



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皮日休,其詩文兼有奇樸二態,被魯迅讚譽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皮日休代表性作品之一就是《汴河懷古》: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裡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從這感懷中國大運河最著名的詩句中,很容易讀出當年大運河的綠意美景、恢弘氣勢和科學合理的規劃發展。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城鄉區域統籌協調、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創新等六個方面,加強對大運河的保護和開發。保護大運河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中國古代的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這條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的宏偉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把陸海兩條絲綢之路連為一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東西向的河流,因大運河而南北貫通。中國歷史上也因此出現了政治重心北移、經濟重心南移,而南北卻不斷加深融合的大一統局面。大運河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2017年,大運河沿岸30多個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地級市以占全國不足10%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人口的36.5%,貢獻了我國經濟總量的44.8%。但是,隨著漕運的衰落和工業文明的興起,大運河已經風光不再。迫切需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全面做好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為此,新時期大運河管護就要樹立三大理念:保護、傳承與發展。落實到具體工作中,需要“一河三帶,五措並舉”。“一河”是大運河,“三帶”指“文化旅遊帶、生態環境帶、經濟發展帶”。大運河沿岸文化資源豐富,生態資源多樣,經濟實力強勁,但經濟、生態、文化又存在帶內很不均衡的問題,需要揚長補短,三帶並進,取得五位一體的發展效益,並對其他地區的發展產生示範和帶動效應。圍繞打造“三帶”,需要“五措並舉”。

一是保證“帶長”。京杭大運河曾經擁有發達的航運,是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和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水道。即使現在,每年也有10萬多艘船舶長年在運河上航行,年運輸量3倍於京滬鐵路。但從目前大運河的水位、水利設施等整體情況來看,大運河已不可能全線通航,有近半數的河段已停止航運。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僅為800多公里,季節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所以,要下大氣力修復大運河有水通航的有效長度,這是對大運河保護與傳承的基礎。

二是拓展“頻寬”。“頻寬”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物理意義上的寬,河面要寬,這是通航的基本要求;河岸綠地景區要寬,這是生態恢復的基本要求。二是經濟社會文化層面的寬,帶動和輻射的城市鄉村空間要寬,形成點線面協同發展的寬大格局。

三是挖掘“帶深”。一要疏浚河道,增強客貨航運能力;二要保護傳承大運河深厚的人文歷史。大運河沿岸是中華文明的集聚地,文物古跡星羅棋佈,民間工藝群星薈萃。但由於部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較低、重經濟輕文化等原因,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認真修繕保護相關的歷史古跡,讓大運河深厚的歷史底蘊重放光輝。

四是打造“帶綠”。要努力將大運河打造成綠色大運河、生態大運河和無廢大運河。打造經典生態區、特色城鎮,形成綠水青山城郭,小橋流水人家。綠色大運河既要全線串綠,也要有精彩紛呈的點綠。

五是保障“帶通”。大運河的物理空間要通暢,全線要通航,最起碼要保障遊船的航行。大運河的管理體系也要通暢,橫跨8個省市,跨地區、跨部門協調要有條不紊,避免九龍治水的困境。建議國家層面針對大運河出臺國家公園性質的相關保障和管理機制,確保集散有序,統分結合,收放自如。唯有此,大運河保護才能呈現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管護髮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