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光大集團要聞
2018年12月01日

李曉鵬:推動新時代PPP發展 創造更美好生活環境


12月1日,為落實國家政策,促進PPP事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光大集團旗下中國光大銀行、光大國際作為主要協辦單位,與清華大學合作舉辦的第三屆中國PPP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以及國家發改委、中國銀保監會相關領導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

李曉鵬作題為《推動新時代PPP發展 創造更美好生活環境》的開幕致辭。他指出,光大集團作為具有綜合金融、產融合作、陸港兩地優勢的國有大型綜合金融控股集團,始終積極支援PPP發展,不僅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旗下諸多實體企業還是PPP領域的積極實踐者。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規範PPP業務發展模式將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李曉鵬提出,要圍繞“五心”來推進新時代PPP發展,創造更美好生活環境:

一是要完善法律體系,提高參與的信心。他說,PPP是以市場競爭的方式,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涉及到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專案涉及面廣、週期較長、資金需求量較大、不確定因素較多。在推動PPP過程中,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好政府的指導作用,還要進一步完善法制法律環境,加快PPP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尤其是要明確招投標法,完善項目備案審批等配套政策,整合項目庫等。他相信,法制的完善能夠有效提振PPP專案各參與者的信心。

二是要健全治理體系,激發參與的熱心。他指出,PPP項目的順利實施有賴於政府職能的轉變。在PPP模式中,政府部門和企業是夥伴關係,具有目標的一致性、利益的共用性及合作的雙贏性。因此,各參與方要提高認識,激發社會資本參與PPP項目的熱情,通過發揮社會資本的專業化優勢,實現“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政府可以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優化專案的需求,進行宏觀調控,把政府職能由“辦事”轉成“管事”。

三是要擴大參與範圍,解決各方的關心。他指出,教育、養老、醫療、環保等領域是社會各界非常關心的重要領域,也是PPP專案的重點領域。政府可以拿出更多的優秀項目向社會資本開放,特別是提高向民營企業推薦優質項目的力度,擴大民營資本對PPP的參與範圍。他說,目前民營經濟已經是PPP領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可以再擴大參與PPP的範圍,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專業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有示範能力的樣板民營資本項目,切實解決好各投資方,特別是民營投資方的關心。李曉鵬說,一個月以前,他有幸代表光大集團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和一些民營企業家進行了交流,他們對保持PPP的開放有很多期待。他指出,PPP其中一個“P”就和民營企業相關,沒有民營企業的參與和關心,PPP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光大集團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政策、新戰略,不斷推進PPP事業邁上新臺階。

四是要創新融資支持體系,助推各方動心。他說,例如汙水處理、環保等PPP項目資金需求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預期收益測算難度較大,光大將進一步提振社會投資參與有關專案的信心,發揮創新優勢,豐富融資產品。光大集團是綜合金融的試驗田,是具有全牌照的中央管理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光大集團將進一步提高綜合金融服務效能,為PPP專案資金的盤活、周轉和提高效益發揮應有作用。

五是要做好風險防控,使各方安心。他指出,做好PPP專案風險防控,建立好責權利對應的風險分攤機制,在專案開展前期尤其重要。過去幾年,PPP專案推進過程中出現過一些問題,要研究建立長期風險分擔機制,探索實踐動態調整合同和再談判的機制及專案公司資產證券化等有序退出途徑,解決社會資本參與的後顧之憂。要加強PPP專案合規性的監管並進一步提高政府和民營企業的資訊溝通能力,懲戒不正當競爭等現象,總結一批先進的典型經驗。同時,建立全生命週期的管理系統,從專案的投入、建設、運營、移交等整個生命週期不斷完善監管體制、創新監管手段、改進監管方式、健全監管法規、規範監管制度,讓更多的參與方能夠放心、安心地投身PPP項目。

會前,李曉鵬和陳旭進行了友好會談,雙方就推進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進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主辦,中國光大銀行、光大國際、中國高校PPP論壇等單位協辦,以“正本清源,規範發展”為主題,總結和回顧PPP建設成效,圍繞創新投融資機制、PPP爭議解決、民企參與PPP之路及環保、醫養、區域開發等PPP熱點問題分享了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促進各界交流與探討。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西安市政府、荊州市政府主要負責人,清華大學相關院系負責人,光大集團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光大國際、光大銀行北京分行負責人等400余位國內外政界、學界嘉賓出席此次論壇。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數十家主流媒體參與報導。